中国教师科研网
新闻详情

立足实际,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立足实际,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三方面的论述,提出在当前农村小学重建校园文化必须从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活动、生活氛围和校风入手,结合当地的特色,深入挖掘各种有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快课程改革与创新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环境文化    精神文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校园文化是如何定义的呢?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它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狭义上讲亦可称之为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即非课堂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发扬学校优良传统,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为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针对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存在的现状,构建出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模式

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使校园文化在貌似热闹的表面下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真实面貌。立足于本校的现状,才能构建出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模式。

(1)因地制宜,构建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默化的影响。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文化。

永平路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时间2004年12月,位于郑东新区永平路北侧,2010年,上级投资近数十万元改造学校环境,如今,学校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优美。学校设计了自己的校徽,有自己的形象大使——永仔和平妮,校园内添置了宣传橱窗,教室的墙壁上有学生自己设计的警示语,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教育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群策群力,综合整治周边环境。不论是校内小环境,还是校外大环境,都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特别是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为此,学校要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努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安静、和谐、健康的氛围,保证学校整体环境上的洁净幽雅。

(2)因势利导,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个人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3)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不应是刻板的训导,而应是教育生活的一种润泽。如果说校园布置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那么活动则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艺术教育的真谛,展示出学生的阳光活力。学校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孩子自主成长,个性发展。

  在校园有限的空间里,要抓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必须在空间上做文章,不能走“大”这条路就只能向“精”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构建起立体文化。空间上的立体,就是要让学校由地上到墙上,每一寸地方都会说话,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每一块地、每一面墙,“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有助于师生陶冶心灵、修养品格。大到学校周边环境、校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宿舍、体育场所,小到花草道路、亭榭园圃、楹联匾额、路牌路标,小到学生的每一张桌子,都可以让它们成为校园文化的承担者。在学校优化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走廊、教室、花园、绿地建设“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绿地文化”,校园内有许多绿化带,可以分别承包给各个班级,各责任区学生除了承担保洁工作外,还负责绿地的管理、设计,他们各尽所能,形成了独特的绿地文化,有的为负责区内的花草树木贴标签,有的为原本不起眼的角落精心创意,取上雅致的名字。更妙的是学生在绿地的恰当处立起了一道道“精神标牌”。如在大草坪上竖着“请保护我们绿色的生命”,在垃圾箱旁竖着“你的文明举止,显示着你的风度、素养”。这些校园小景,使整个校园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文化氛围浓郁,取得“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效果。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4)因地而异,形成规范的制度,营造规范的校园。

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依据,制订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行为准则。有了规章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教师缺乏约束力,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 因此如何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将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和不懈探索的课题。

(5)因利乘便,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努力营造出奋发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立校之本。重视和抓好良好校风的建设,可以优化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机制健全、渠道畅通、运行顺利,不但利于全校师生员工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利于发挥学校对社会的窗口示范作用。

 总之,健康、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我想在注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长足发展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卢勇《案例解析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何永燕《校园文化建设点滴》

 李开胜《乡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④袁凤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立足实际,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单位: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作者: 陈小瑞    陈红娟

       日期: 2014年2月